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科普文章 > 文章正文

拔牙有哪些风险?该如何避免?

作者:杨晓燕  来源:  时间:2025-07-08 16:58:47  阅读量:
生活中,不少人有过因蛀牙、智齿而拔牙的经历,这件在许多人眼中如同“家常便饭”的事情,其实并非想象的那般简单和轻松,稍有不慎就可能有“危险”。
 
拔牙的难度与风险
口腔里的牙齿,每一颗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和结构。就拿智齿来说,很多智齿都是横着长、斜着长,甚至完全埋在牙槽骨里,这种阻生智齿的拔除难度极大。医生不仅要小心翼翼地避开周围的神经和血管,还要通过专业的工具和技术,把牙齿分成小块,一点一点地取出来,过程中非常容易损伤周围的组织。除了智齿,一些多生牙、错位牙的拔除也并不容易。它们的位置往往很刁钻,给手术操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。
 
所以,拔牙可能遇到这些风险:
1、出血。拔牙是一种有创操作,就像在身体上开了一个小口子,必然存在风险。最常见的风险就是出血。拔牙过程中,牙龈、牙槽骨的血管会被切断,导致出血。一般情况下,通过压迫止血等方法,出血会在短时间内停止。但如果患者本身凝血功能有问题,或者拔牙时损伤了大血管,就可能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,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失血性休克。
2、感染。拔牙本质上就是一次外科手术,口腔是一个有菌的环境,拔牙后创口暴露,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,细菌就会趁机侵入,引发感染。感染可能表现为创口红肿、疼痛、发热,严重的还会扩散到颌面部,引起间隙感染,甚至危及生命。
3、组织损伤。拔牙时如果损伤了下牙槽神经、舌神经等,可能会导致嘴唇、舌头麻木,影响感觉和功能。
4、药物反应及其他全身突发风险。对于一些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,如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糖尿病等,拔牙的风险会更高。

2025澳门原料大全医生提醒,这些人拔牙要格外小心:
孕妇:怀孕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拔牙,可能诱发宫缩导致流产或早产;​
高血压患者:血压超过180/110mmHg时拔牙,脑出血风险直线上升;​
糖尿病患者:血糖控制不佳,伤口就像细菌的 “培养基”,特别容易感染;​
长期吃抗凝药的人:如阿司匹林、华法林,停药不当可能大出血,不停药又止不住血,需要多学科医生反复斟酌方案。

那么,我们该如何避免拔牙风险的发生呢?
拔牙前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。正规医院设备齐全,医生经验丰富,能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,制定合理的拔牙方案。

选择的口腔医疗机构应该做到:
排除隐患:包括口腔全景影像拍摄与临床探诊等,评估牙齿状态、牙周情况及其与神经位置关联等细节,提前预判复杂拔牙位置关系;
系统性健康筛查:如检测血糖、血压等全身状况,深挖既往疾病史(心脏情况、出血经历、用药史),发现隐患早调治。
微创拔牙:使用精微的口腔外科器械,可以减少损伤,比如超声骨刀、微动力系统等,可以精确切割,保护邻近组织安全。
严谨消毒全程规范:诊室环境严格消毒灭菌,所有牙科器械包括涡轮机头每次使用均需进高温蒸汽灭菌锅处理——确保安全无交叉感染。
 
拔牙前,患者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,包括是否患有全身性疾病、药物过敏史、近期用药情况等。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判断拔牙风险至关重要。比如,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,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一段时间后再拔牙,以减少出血风险。
另外,拔牙前要做好口腔清洁,避免在口腔炎症期拔牙。如果有龋齿、牙周炎等口腔疾病,要先进行治疗,控制炎症后再拔牙。
拔牙后也不能掉以轻心,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护理。比如,拔牙后要咬棉球压迫止血 30 - 40 分钟,24 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,避免剧烈运动和过热饮食,以免引起创口出血。饮食上要以软食、流食为主,避免用拔牙侧咀嚼。如果拔牙后出现创口出血不止、剧烈疼痛、发热等异常情况,要及时复诊。​
 
拔牙虽然是常见的口腔治疗手段,但绝不是一件可以掉以轻心的小事。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,能够对拔牙的难度和风险有更深入的了解,在需要拔牙时,能够谨慎选择,做好充分的准备,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。
 

【文章为科普用途,非宣传目的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医疗内容请以医生诊断为准,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开放平台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】

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:
推荐阅读
【微信扫一扫】 挂号/缴费/查询更快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