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科普文章 > 文章正文

洗牙后牙缝变大?恭喜你!

作者:杨晓燕  来源:  时间:2025-07-08 11:39:39  阅读量:
洗牙后,牙缝好像变大了?牙齿还感觉有点松动?这洗牙……是洗出问题了吗?「盈合口腔健康讲堂」专栏上线啦,盈合门诊医生将用专业知识和临床观察,为大家解答口腔健康的困惑。首期,2025澳门原料大全盈合门诊的陈思婷医生先带大家了解你们非常关心的“洗牙后牙缝变大的真相”。

洗牙前:隐患被“伪装”
洗牙后发现的牙缝变大、牙齿松动,一般都不是洗牙引起的,“罪魁祸首”其实是牙周炎引起的牙龈退缩。但在洗牙之前,很多人并未察觉明显异样——牙齿看似紧密排列,牙龈也可能显得“丰满”。其实背后隐藏着两个问题:

牙结石的“填塞”作用
长期积累在牙齿表面,尤其是牙缝处和牙龈下方的牙结石,物理性地占据了空间,塞满了因牙龈轻度萎缩而产生的自然缝隙。

牙龈炎症的“肿胀”效应
牙结石是细菌的温床,持续刺激牙龈,引发牙龈炎。红肿发炎的牙龈组织体积增大(类似脚踝扭伤后肿胀),可以暂时性地将萎缩区域的牙根面及缝隙遮挡。

可以说,洗牙前您看到的“紧密无缝隙”状态,实则是牙结石和炎症牙龈共同营造的“假象”,掩盖了牙周组织已开始受损(牙龈萎缩)的事实。

洗牙后:健康之路由此启程
洗牙的目标是彻底清除这些有害的牙结石和菌斑生物膜。因此,我们洗牙后会可能发生这样的变化:占据空间的结石被清除,它所堵塞的空间显现出来;也因为清除了致病因子,牙龈炎症减轻,红肿的牙龈逐渐消肿。这就是“牙缝变大”的真实原因。

洗牙后观察到的牙缝变化,非但不是伤害,其实是一个宝贵的诊断信号和干预起点。它告诉我们:
及早干预,阻止恶化
暴露出的牙龈退缩和牙缝,意味着牙周健康已亮起黄灯。及时寻求专业的牙周评估和维护治疗,能有效控制炎症,最大程度阻止或延缓牙槽骨的进一步吸收,保住牙齿的根基。

精准清洁,至关重要
暴露的牙缝成了细菌和食物残渣极易滞留的“重灾区”,比洗牙前更需要每天认真清洁。

医生强烈建议
定期洗牙与检查。每年至少一次专业洁牙和口腔检查是基础。对于已发现牙龈退缩、牙槽骨吸收风险高的人群(如吸烟者、有家族史、糖尿病患者),建议更频繁(如3-6个月)的复诊维护。

掌握正确清洁方法。使用巴氏刷牙法,学会并坚持使用牙线和/或牙缝刷清洁牙缝,这是预防缝隙加大、阻止新结石形成的基础。

立即咨询专业意见。如果存在牙龈出血、红肿、退缩、口臭、牙齿松动或敏感等症状,请尽快就医进行专业评估,制定针对性方案。不要等症状严重才行动!

医生视角:直面真相,守护健康
洗牙后出现明显“牙缝变大”,通常预示着该区域的牙龈退缩和潜在的牙槽骨吸收(支撑牙齿的骨质流失)早已悄然发生,只是被结石和炎症巧妙地隐藏了。洗牙本身不仅没有造成这些结构损失,反而是第一个步骤,将潜伏的问题暴露出来,让我们有机会阻止其恶化!

许多患者因误解洗牙后变化而延误治疗,只会加速牙周组织破坏,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。如果发现早期迹象后,积极配合治疗和居家维护,牙周状态往往能得到显著改善并长期稳定。洗牙后显露的问题,是一个需要正视而非回避的信号。早一天发现,就多一分守住牙齿的可能。

【文章为科普用途,非宣传目的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医疗内容请以医生诊断为准,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开放平台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】

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:
推荐阅读
【微信扫一扫】 挂号/缴费/查询更快捷